图片
图片
图片
"精选刘采春佳作,便于您收藏细品"图片
图片
图片
刘采春(生卒不详),中唐时期江南女诗人、歌伎,与李冶、鱼玄机、薛涛并称“唐代四大女诗人”。她出身寒微,早年随夫周季崇卖艺为生,擅唱参军戏,更以自创《啰唝曲》名动一时。其诗作多以商人妇的口吻,抒写对长期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与怨怼,语言质朴如民歌,情感真挚如泣血,如“朝朝江口望,错认几人船”生动刻画了思妇的孤寂与期盼,被元稹赞为“言辞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回秀媚多”。
刘采春的《啰唝曲六首》是唐代民间诗歌的巅峰之作,其以“不喜秦淮水,生憎江上船”起兴,直抒胸臆;以“黄河清有日,白发黑无缘”喻时光易逝、青春难驻,被《唐才子传》评为“语直而意曲,浅而能深”。这位“歌伎诗人”虽身居下层,却以笔墨为刃,刺破了唐代文人诗的雅正面具,让女性在历史长河中发出了最鲜活的呐喊。
下面一起来阅读吧~
[1]
《啰唝曲六首・其一》
唐・刘采春
不喜秦淮水,生憎江上船。
载儿夫婿去,经岁又经年。
此诗以思妇口吻直抒胸臆,“不喜”“生憎” 二词将怨怼之情喷薄而出 —— 秦淮水、江上船本无过,却因载走丈夫成了迁怒对象。末句 “经岁又经年” 以时间的漫长重复,强化久别之痛。语言质朴如口语,却将思念的煎熬与等待的凄凉刻画得细腻动人,读来揪心动容。
[2]
《啰唝曲六首・其二》
唐・刘采春
借问东园柳,枯来得几年。
自无枝叶分,莫恐太阳偏。
诗中以柳喻人,借 “借问” 与柳树对话,亲切自然。面对 “枯来几年” 的疑问,“自无枝叶分” 的回答似豁达实则无奈 —— 柳树本无枝叶命分,何须恐惧日偏?以枯柳隐喻自身困顿,传递逆来顺受的生存智慧。语言浅近却意蕴深沉,将人生的无奈与达观融于简短问答,余味悠长。
[3]
《啰唝曲六首・其三》
唐・刘采春
莫作商人妇,金钗当卜钱。
朝朝江口望,错认几人船。
诗中 “莫作商人妇” 的痛切告诫,道尽商人妇辛酸。“金钗当卜钱” 写盼归心切,“朝朝江口望” 见日复一日守望,“错认几人船” 则以细节之真,刻画出期待与失望的循环。全诗无一字写 “思”,却通过白描日常场景,将相思之苦、孤独之痛展现得催人泪下。
[4]
《啰唝曲六首・其四》
唐・刘采春
那年离别日,只道住桐庐。
桐庐人不见,今得广州书。
诗以时间为线,写离人漂泊之苦。“那年” 原以为丈夫去桐庐,“今” 却收到广州书信,空间的跳跃(桐庐→广州)暗示漂泊无定,时间的流逝暗含归期无着。“只道” 与 “今得” 对比,将思妇对丈夫行踪的担忧、团聚无望的怅惘,藏于平实叙述中,余韵悠长。
[5]
《啰唝曲六首・其五》
唐・刘采春
昨日胜今日,今年老去年。
黄河清有日,白发黑无缘。
诗以直白对比叹岁月易逝。“昨日胜今日”“今年老去年” 极写衰朽之速;“黄河清有日” 引自然现象为喻,反衬 “白发黑无缘” 的残酷 —— 青春一去不返。“胜”“老” 的强烈对比、“有日”“无缘” 的反差,将生命易老的悲叹推向高潮,道尽古今共通的生命之痛。
[6]
《啰唝曲六首・其六》
唐・刘采春
昨日北风寒,牵船浦里安。
潮来打缆断,摇橹始知难。
诗以船家生活为背景写劳动之艰。“北风寒”“牵船”“缆断”“摇橹” 等细节,按时间顺序展开:为避风寒泊船,却因潮来缆断需摇橹维持。白描具体动作,将船家应对自然风险的艰辛场景如画卷铺陈,语言质朴却真实,展现底层人民生活不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