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贴大字报,韩国拒之门外,这口气谁能忍?
出国走一趟,本来是件高兴事儿,特别是对于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国人来说,攒点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尝尝异国风情,那份期待劲儿,甭提多足了。可有时候,一脚踏出国门,迎面而来的未必都是鲜花和笑脸,也可能是一盆让你从头凉到脚的冷水。
这盆冷水,有时候就藏在一块块专门为你准备的中文牌子里。
就说那严谨到骨子里的德国人吧。你去一些德国的商店或者景点,冷不丁就能瞅见一块中文提示牌,上面用又黑又大的宋体字写着:“禁止吸烟!禁止饮食!”那字体,比旁边的德语、英语说明大出好几圈,生怕你看不见。
这份“特殊关照”,你说他是为了沟通方便吧,好像也说得过去。可那股子味道,怎么品都觉得有点不对劲。就像是老师在课堂上,专门点着一个学生的名字大声说:“某某某,不许交头接耳!”全班同学都看着你,那种感觉,谁经历过谁知道,心里堵得慌。
这哪里是温馨提示,分明就是公开点名,搞特殊化。好像满世界的游客里,只有中国人会犯这种错误似的。这种区别对待,比直接的呵斥更让人心里不舒坦,它像一根软刺,扎得不深,却持续地疼。
再把视线转到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。伦敦的那些个老牌百货公司,前些年为了挣中国游客的钱,那叫一个殷勤。店里专门配了会说中文的导购,货架上挂着中文标签,有的地方连广播都是中英双语的,让你感觉跟到了王府井似的,亲切。
可这股热乎劲儿没持续多久,味道就变了。一些商店里开始出现各种翻译得乱七八糟,但意思却很扎眼的中文标语。什么“请不要用手摸”,什么“看管好你的孩子”,还有更直接的“不得随意插队”。
这些话,用英文写出来,大家可能觉得是通用规则,没什么大不了。可偏偏用蹩脚的中文单独列出来,那感觉就完全两样了。这就像一个昨天还对你笑脸相迎的邻居,今天突然在你家门口贴了张纸条,上面写着“请勿随地吐痰”,你说你心里膈应不膈应?
这种做法,透着一股子“笑里藏刀”的傲慢。他们想要你口袋里的人民币,却又从骨子里看不太上你这个人。这种矛盾心态,在那些歪歪扭扭的汉字里,暴露无遗。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个因“筷子吃披萨”广告而翻车的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(D&G)。他们当年那个广告,本意或许是想展现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,结果却因为拙劣的表演和充满偏见的旁白,被解读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不尊重。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,最终导致品牌在中国市场声誉扫地。这跟那些不友好的中文标语,其实是同一个根源:一种根植于内心的、自以为是的文化优越感。
如果说德国的“大字报”和英国的“温馨提示”还算留了点情面,那咱们的邻居韩国,有些地方的做法就真的是撕破脸了。
在韩国的一些景区、餐馆,甚至是一些服装店门口,赫然挂着白纸黑字的牌子,上面就五个大字:“中国人禁止入内”。没有任何委婉的修饰,没有任何解释的余地,就是这么赤裸裸地把你拒之门外。
这已经不是什么文化差异或者沟通误会了,这是明晃晃的歧视,是把一整个国家的人都钉在了耻辱柱上。这种行为,对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来说,都是巨大的羞辱。
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会这样?总有人会站出来说,苍蝇不叮无缝的蛋,还不是因为部分中国游客在国外的行为不文明,大声喧哗、乱扔垃圾、不守规矩,才给别人留下了坏印象。
这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。我们得承认,随着出境游的普及,确实有那么一小部分国人的行为举止,给国家形象抹了黑。这没什么好回避的,我们自己人看了都直皱眉头。
可话又说回来,哪个国家的游客里没有几个“害群之马”?欧美人喝多了在街上撒酒疯的少吗?日韩游客在景区里乱刻乱画的没有吗?为什么偏偏把中国人拎出来,搞“连坐”,用放大镜去看?
这就好比一个班里,有几个学生调皮捣蛋,老师不针对个人进行教育,反而在教室门口挂个牌子,写上“某某村来的学生不许进”,这合理吗?这公平吗?这根本就是懒政,是偏见,是把复杂的个体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为群体标签。
其实,这种对特定游客群体的负面观感,并非中国独有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日本人富裕起来,大举出国旅游,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困境。当时在一些欧美人眼中,日本人就是“挎着相机、只会傻笑、到处撒钱”的刻板形象。法国巴黎甚至出现过一个心理学名词,叫“巴黎综合症”,专门指一些日本游客到了巴黎后,发现现实中的城市又脏又乱,与他们心中浪漫的想象相去甚远,从而产生极度失望、焦虑甚至精神崩溃的症状。这说明,文化冲击和刻板印象,是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。
问题的根子,不在于游客本身,而在于接待方的心态。他们一方面垂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,另一方面又无法放下心中那点可怜的优越感,不愿意去真正了解和尊重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和她的人民。
于是,就出现了这种拧巴的现象:一边喊着“Welcome”,一边又在细节处处给你设防、给你难堪。
好在,咱们中国人也不是泥捏的。你对我友好,我便加倍热情地回馈你;你若对我不敬,我也可以用脚投票。世界这么大,不是非你那里不去。
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,与其花钱去欧洲看人家的白眼,不如去“一带一路”上的那些朋友家串串门。去热情好客的泰国感受“萨瓦迪卡”的微笑,去历史悠久的埃及探寻金字塔的秘密,去风情万种的塞尔维亚体验“铁杆朋友”的情谊。
甚至,国内的大好河山也越来越香了。从新疆的辽阔壮美到云南的四季如春,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到三亚的碧海蓝天,哪一处风景不比那些挂着“禁止入内”牌子的地方更让人舒心?
消费者的选择,就是市场最直接的指挥棒。当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商店因为自己的傲慢而变得门可罗雀时,他们或许才会明白,尊重,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施舍,而是双向的奔赴。
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,固守着老旧的偏见和刻板印象,不仅是一种短视,更是一种愚蠢。想赚中国人的钱,就请先学会怎么平等、真诚地和中国人打交道。想挂牌子可以,先把自家院子里的规矩给所有人都说明白了,别老想着给谁单独“开小灶”。
说到底,出门在外,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,更是一张移动的“中国名片”。我们当然要严于律己,展现出大国国民应有的风范和素养。但面对那些不怀好意的标签和区别对待,我们同样有权利挺直腰杆,大声说“不”。这份尊严,不是别人给的,是我们自己挣来的。
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